车芯屏融合谋共赢
发布时间:2023-08-01 08:53:36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智能语音识别、车载视频播放,甚至是无人驾驶……如今的汽车越来越智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也成为时代的新“风口”。其中,芯片和显示屏,就成智能汽车的关键“底座”。车、芯、屏,这三个产业生态如何融合?7月28日,以“芯”力量“新”生态为主题的首届车芯屏生态融合发展论坛在合肥举行,与会的领导、专家、企业家纵论未来汽车与芯片、显示屏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与新蓝图。

本次论坛由合肥市政府、省发改委、省经信厅指导,合肥市发改委主办,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安徽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协办。论坛吸引了境内外车芯屏行业150多位客商参会,为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搭建了平台。

智能汽车对芯片和显示屏有多大的需求?这数据可能令我们无法想象。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程羽例举了这样的数据:一辆传统汽车需要半导体芯片500颗,新能源汽车1500颗,而高端的新能源汽车则每辆要3000颗。按这样算,到2027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使用芯片约48.3亿颗,价值约408亿元。


【资料图】

不仅仅是芯片,如今的汽车内饰越来越豪华,动辄是大屏甚至是连屏,仅中端新能源汽车就需要4—6块屏,预计合肥市生产的汽车到2027年就需要1550万片屏,价值108.5亿元。

这么大量的芯和屏需求,能满足得了吗?程羽分析,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具备生产能力。京东方车载显示出货量和面积均居全球第一,合肥工厂的出货量占三分之二,在显示屏方面已经汇聚170家左右企业,覆盖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

然而,芯片的本地化却有很大空间。以合肥为例,车规级芯片尚未成为主攻方向,本地化率低。

就这一点来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马仿列也表示认同。他表示,目前国内汽车芯片全产业链面临短板,对国外进口依赖度高。

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本地化、自主化不够,怎样破解供应链和需求链的矛盾?程羽认为,要以平台链生态,运用集设计、中试流片、试剂、检测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聚合整车、芯片企业和汽车一二级供应商;抓关键延链条,引进一批车芯设计、模组制造等龙头企业。

■ 本报记者 王弘毅

“找断点、搭平台也很重要。”程羽表示,要探索“芯车”“芯屏”协同创新,成立新能源汽车车芯屏协同专项子基金,从技术和资金上加大支持攻坚的力度。

要素保障,是助力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在马仿列看来,要加强对本土汽车芯片生产线、资金、商业模式及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产业链纵横的协同,是突破短板的有效途径。”马仿列解释道,要依托产业联盟或行业组织,联合车企、设计、制造、封测、检测认证等骨干企业相互协作协同,形成全行业、全产业链的集聚效能和整体整合优势。

携手合作才能共赢,车、芯、屏行业企业已迈出了融合发展的脚步。就在论坛上,安徽省汽车芯片CIDM(垂直整合制造共同体)大联盟成立,标志着整车厂、Tier1(车厂一级供应商)、汽车芯片设计企业、面板厂、封测厂等参与的产业生态联盟启动组建。与此同时,安徽“三重一创”车芯并购基金签约,这也给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了金融助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