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哈伯发明合成氨技术丨科学史小画 环球看点
发布时间:2023-07-02 12:41:07 来源:观察网


(相关资料图)

一袋雪白的化肥撒入农田,一片金黄的麦穗随风摆动。化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化肥的生产先要合成氨(氨是化肥的有效成分)。这就不得不提起一位化学家:弗里茨·哈伯。

哈伯出生于德国,父亲是德国最大的天然靛青染料进口商,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对化工业十分着迷。1891年,哈伯在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94年,他进入卡尔斯鲁厄大学任教,1906年成为教授。正是在卡尔斯鲁厄大学期间,哈伯完成了合成氨的研究。

哈伯并非是首个开展合成氨研究的化学家,在他之前,奥斯特瓦尔德、勒·夏特里、能斯特做了一些开创性尝试。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实验数据的错误,这三位化学家都没能取得实质性进展。1904年,哈伯开始研究氨的平衡,这是批量合成氨的关键技术。他用铁作为催化剂,在1020℃高温下常压合成氨,成功得到0.005%-0.012%浓度的氨。氨的浓度到底选取哪一个数值呢?哈伯选取了最具竞争力的上限值0.012%,这一选择也使他后来饱受争议。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发现者能斯特首先对哈伯的数值表示质疑。因为按照他的理论计算结果,氨的浓度仅为0.0032%,远低于哈伯的0.012%!他认为哈伯的实验夸大了氨的含量,并嘲讽道:“我想建议哈伯教授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计算(氨)含量。”受到讥讽的哈伯就像一头被激怒的斗牛,迅速扎入研究中,夜以继日地努力钻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哈伯成功找到了合成氨的方法:将氮气和氢气在600℃的高温和200个大气压的环境下,加入锇作为催化剂,得到6%的氨,并将反应后的气体在高压下循环,不断生成氨,这就是哈伯法循环制氨工艺。

1909年7月2日,一台每小时连续生产80克氨的小型合成氨试验装置在哈伯的实验室中诞生:液化了的氨从装置中点点滴落——这标志着合成氨技术的发明。从空气中分离氮素,哈伯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也因此推动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合成氨技术使他荣膺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但人们对哈伯的成就毁誉参半,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哈伯不配享此殊荣。为什么呢?原来硝酸是制备炸药的重要原料,在合成氨技术发现之前,硝酸只能从天然硝石中提取。军火的制备受限于智利出口硝石的数量,这制约了战争的扩大化。一战期间,哈伯担任德国新成立的凯撒·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在哈伯推动下,奥堡合成氨工厂与德国政府建立了合作:改造氨工厂,每月生产5千吨硝酸钠供军方使用。这一合作使得德国军火的储备稳定,大大增强了德国的战斗力。

合成氨技术既可以用于生产造福于人类的化肥,亦能为毁灭性炸药提供原料。之后,深感愧疚的哈伯主动辞去了化学兵工厂的所有职务,离开德国,于1934年逝世。

作者:秦显韩,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博士生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