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公里击穿80毫米钢甲,中国电磁炮重大突破,对手装甲将被撕裂!
发布时间:2023-04-13 00:08:49 来源:52赫兹实验室

开头

中国电磁炮试验取得重大进展,炮弹里不用装炸药,仅依靠动能,可在百公里外击穿80毫米钢甲。

如果把一般坦克正面装甲的厚度换算成均质钢甲,大概也是80毫米左右。

换句话说,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对坦克可以做到一击必中。这成就可以说是独步全球,连老美都自叹不如。


(资料图)

那么电磁炮的难度究竟有多高?

电磁炮技术难度

电磁炮是一种利用电磁发射技术工作的先进动能发射武器,从原理上克服了传统火炮的极限速度问题,从而实现超高速、超远程打击。

简单来说,电磁炮通过电磁力将炮弹加速到极高的速度,然后以高速撞击目标,达到杀伤破坏的效果。相比传统火炮,电磁炮具有更高的射速、更远的射程、更强的穿透力和更精确的命中率。

由于炮弹在加速过程中没有明火,不会产生烟雾和冲击波,战场隐蔽性极佳,因此电磁炮也被称为“无烟火炮”。

再加上电磁炮最大的优势就是发射炮弹价格低廉,一枚电磁炮炮弹的造价只要2.5万美元,并且火炮发射时产生的每焦耳推动力,所需价钱只有传统武器的百分之一,更不用说与昂贵的太空武器相比了。

电磁炮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最早的电磁炮被认为是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斯特金于1832年发明的电磁加速器。

此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和开发更为强大的电磁炮系统。20世纪初期,电磁炮开始被应用于军事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英国开始尝试使用电磁炮作为防空武器。

二战期间,电磁炮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美国、德国、苏联等国家都在进行电磁炮的研究和试验,比如德国曾经制造出了第一台电磁炮。

然而,当时的电磁炮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能源密度不足、弹丸损耗严重、装置体积庞大等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电磁炮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海军开始研制和试验电磁炮,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大家是否了解在冷战时期,美国针对苏联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吗?

其中电磁炮就是该计划的动能武器之一。虽然最终该计划并没有实施起来,但电磁炮却得到美国军方的愈发重视。

目前美军电磁炮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初射速度和动能的提高,2008年美国海军试验的电磁炮,炮弹出膛速度就达到了7倍音速。

2010年美国海军成功进行了能量高达33兆焦的电磁发射系统试验,并以5倍音速的速度精准命中200公里外的目标。

基于此,美国海军部长更是放出豪言:“有了电磁炮,我们可以把海战打回石器时代。”

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国家也早就开始电磁炮的研究工作。比如英国在1995年,就成功组织了一次电磁炮作战试验,在2000米距离的射程上以1.6公里每秒的速度成功击中目标。

在1989年,日本也开始电磁炮的研制工作,并成功将1克重的弹丸以4.3公里每秒的初速度发射。

虽然电磁炮技术发展进步显著,但想进行实战化运用还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电磁炮需要高功率电源来产生强大的电磁场,但现代电源系统并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来驱动电磁炮。

其次,电磁炮需要使用超导材料来减小电流损耗,但这种材料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并且需要冷却至极低温度下才能达到超导状态。

再者,电磁炮的极高发射速度和强大的加速力,需要承受极大的机械应力,因此需要使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和结构设计来保证武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最后,电磁炮需要精确控制电磁场的变化以及弹丸的加速过程,因此需要复杂的控制系统来实现高精度控制。

总之,电磁炮技术难度较大,需要在多个学科领域集成创新,涉及物理、工程、材料、控制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对于电磁炮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据媒体消息,从2005年开始,经过长达16年的研究后,美国海军终于决定终止电磁轨道炮的研究,所有研发内容将被记录并封存,因为军方承认在技术上存在重大缺陷,目前还无法实现实用化。

据悉,美国共进行了2个电磁炮研究计划,截至目前共投入15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一艘福特级航母的造价。

可以说,美国在电磁炮研究方面投入了相当可观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以期望获得新型武器系统的技术优势和战略优势,然而最后还是偃旗息鼓了。

中国如何突破

与美国在电磁炮研制上的退却相比,中国电磁炮正在快速发展,特别是之前大型两栖舰带着电磁炮出海试验。

比如在2018年,一艘936海洋山号坦克登陆舰,上面就安装了电磁炮,并出海进行了长期测试。

从外观上来看,电磁炮的体积硕大,比一般的舰炮要大得多,舰艇中部疑似安装了储能装置,为后续测试上舰做准备。

我们知道电磁炮对储能的要求特别高,而在储能方面,马伟明团队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那是遥遥领先美国。

相对于传统的交流电力传输方式,它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率和更强的稳定性。能够将高压输电系统和低压配电系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电力供应方式。

美国目前采用的还是中压交流系统,根据它的计划,中压直流技术要到2028年才会开始用到,但如今我国却已经实现了。

也难怪马伟明院士曾对媒体说:我们要领先美国一代。现在想来,这句话确确实实是真的。

如果搭载了高性能的储能装置,未来我们可以研制出通过电磁发射的“万发炮”,形成弹幕效应,从而提高近程防御能力。

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如1130近防炮、美国的“密集阵”、“海拉姆”和中国的“海红旗-10”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近程防御能力,但是其防御能力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些武器系统通常被用作最后一道防线,主要是针对低空威胁,如反舰导弹等。

在15公里范围内,它们确实可以有效地拦截并摧毁威胁目标,但是其防御范围相对较小,对高空威胁或超音速威胁的拦截效果较差。

此外,对于近程防御武器系统而言,打得中和打不中的概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机性,取决于目标的速度、高度、机动性以及武器系统的精度、响应速度等因素。

因此,提高近程防御能力需要考虑多种武器系统的配合使用,采用多层次、多种类的防御手段,从而提高防御能力和成功拦截威胁目标的概率。

而电磁武器和电磁炮就是其中比较厉害的存在,它们可以有效拦截低空、超低空和近程威胁目标,如反舰导弹、巡航导弹、小型无人机等。

虽然目前电磁炮的炮管,看起来还比较粗、笨重;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电磁炮的小型化和微型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具体来说,电磁炮的小型化可以使其更容易搭载在各种平台上,如舰船、飞机、陆地车辆等,提高了其机动性和部署灵活性。

同时,电磁炮的高速发射和精确制导等特点,可以使其更适合用于拦截反舰导弹、巡航导弹等低空、超低空威胁目标,提高了防御能力和生存能力。

另外,电磁炮还可以用于快速打击地面目标,如坦克、装甲车等,提高了作战效率。

所以未来一旦能够实现小型化,对现有的海战和空战作战方式,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和改写。

结尾

如今中国电磁炮试验取得“100公里, 8厘米”的好成绩,从侧面反映出在该技术领域,我们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了。

至于实战跟小型化,我们一步步来,稳扎稳打,迟早都会实现的。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